給TVB劇集的一些意見 文:寒柏

多年以來,港人受黃媒荼毒,凡事皆「政治上腦」,明明TVB新聞部經整頓多時,其政治姿態仍是「偏黃偏綠」,但由於其不夠「黃」,依然被坊間稱為CCTVB。某些港人被煽惑仇恨,即連TVB的劇集也要「罷看」。

相反,ViuTV劇集的製作粗劣,走「小眾」路線。那些劇集明明完全不入流,收視偏低,卻不斷受傳媒追棒。為什麼會如此?由於ViuTV乾脆稱自己為「黃viu」,再加上大財團在背後造勢,全方位把ViuTV出身的樂隊棒紅了,一時間聲勢浩大。

除了以上的政治因素之外,2000年後的TVB劇集製作越來越「流水作業」,以控制成本主導,不斷翻炒過去的成功例子,若不是永無止境的拍續集,便是把過去穩打穩紮的劇情及場面不斷重新推砌,劇情總是換湯不換藥。在嚴控成本下,佈景、道具及燈光有至少10年沒有明顯更新,但同時間,韓國、日本、台灣及內地等電視台的製作卻不斷有改進。疫情期間,港人多看美劇、韓劇及內地劇集,已甚少看港劇了。

但值得一提的是,在這3至4年間其實TVB劇集的製作質素亦有很大的改進。鏡頭、燈光、佈景和道具等已大幅改善起來,現時已不遜於一般亞洲區內的製作。例如,《星空下的仁醫》的醫院廠景、辦公室大樓,手術過程及道具等都幾可亂真,廠景窗外的景色用上了「綠佈景」。此外,劇中有一死去嬰兒的道具,據聞要好幾萬元,算是十分逼真。另一齣走溫情路線劇集的《我家無難事》,其天台佈景也用上了「綠佈景」,不僅白天和晚上的場景不同,場景也橫跨了二十多年,天台周遭環境算是見證了時代變遷。總的來說,TVB劇集的製作也在急起直追,只是它被定性為CCTVB及「求求其其」,觀眾認為看TVB不夠「潮」,才對其改進視而不見罷了。

近年也有不少TVB劇集的收視不錯,例如是《反黑路人甲》、《踩過界2》、《智能愛人》、《多功能老婆》、《金宵大廈》、《機場特警》、《白色強人》、《香港愛情故事》、《降魔的》及《城寨英雄》,皆叫好叫座。雖然港人多喜歡看美劇及韓劇,但其實各電視台的製作也難免不斷重複自己。初看外國劇集時會有些新鮮感,但看得多了一樣會覺得膩,製作認真的港劇,依然有其生存空間。

但TVB也有一些劇集的表現不佳。例如是近來的《刑偵日記》及現在正播放的《拳王》,收視並不理想。我們亦可從中得到一些啟發:

● 《刑偵日記》的製作十分認真,除了道具、燈光、佈景及實景拍攝都很講究之外,其劇本明顯經過細緻的雕琢,劇情講及精神病,有詳細的專業的調研,還找來精神病醫生當顧問,當中的病例絕非胡謅,題材算是大膽創新。此外,每一個主要角色的過去經歷、性格及取向皆有十分清晰的描寫,且找來不少出色的演員擔當重要角色。那麼,為何這齣劇集無法「跑出」呢?

■ 有人認為,《刑偵日記》已在收費台播放,喜歡「煲劇」的朋友還早已在某些免費網站裡看得到,所以在無線免費台播放時收視偏低是理所當然。但筆者認為,收費及免費劇集屬兩個市場。就算有些人已率先看完劇集,也不致對其收視有重大的影響。此外,劇集不僅「不叫座」,其口碑也是好壞參半,談不上「叫好」。

■ 《刑偵日記》的劇本撰寫,明顯十分認真,但編劇以「收費電視劇集」的模式去舖排。「收費劇」和「免費劇」有什麼分別呢?一般而言,「收費劇」的觀眾會較留心觀看劇集,會相對有耐性細看人物的性格及劇情的舖排,不會只看一、兩集便放棄,且劇集期間絕少會有廣告,編劇完全不用理會「廣告」播放的位置。《刑偵日記》的撰寫方式,就是高度重視人物刻劃,而相對忽略了劇情的「追看性」。

● 「免費劇集」的觀眾則不同,編劇算是要面對「全方位」的競爭,觀眾在看劇期間可以在吃飯,可以在上網,還可以不斷轉台。傳統以來,編劇需要計算清楚每一集的廣告位置,在廣告播放前必會有一些懸疑。假設一小時的劇集有三個廣告,每一集的第二個廣告時,必需有一個比較大的懸疑,使人追看下去。然後,每一集結束前,皆有一個重大的懸疑,使人想追看下一集。

■ 《刑偵日記》的最大問題,就是雖然其製作認真,人物角色刻劃突出,但劇情較鬆散,甚至乎為了描寫不同角色的過去而使劇情東拉西扯,缺少了「劇味」。對演員來說,這自然是一個很好及很能發揮演技的劇本,但對一般觀眾來說,劇情太平淡而完全沒有追看性,這才是真正的「硬傷」。

● 近日播放的《拳王》,其劇本同樣地大幅增加了每一個角色的個性刻劃,對其過去、性格及取向皆有詳細的分析。這明顯與多年來電視台流水作業的方式有異。此外,這齣劇也以傳統最穩妥的「復仇」為橋段,確保有一定的追看性。那麼,《拳王》又有什麼問題呢?

■ 《拳王》仿效了幾年前的一套電影《激戰》,要男主角「練大隻」,算是一個很不錯的「噱頭」。但拍攝《拳王》一類的劇集,也突顯了電視台在武打場面設計的問題。

■ 武打場面的設計一直是香港的強項,但絕大部份武術指導皆北上發展或專注拍攝電影,願意留在電視台的「武指」越來越少。此外,電視台新一代的「武指」與從前的不大相同。行業裡的前輩多懂得中國武術,再兼通其他武術。現在的「武指」則可能只喜泰拳及MMA等。當世流行的技擊在招式上較精簡,除了少數經驗豐富的著名「武指」可以把這些動作拍得好看之外,絕大部份電視劇集裡擂台上的動作設計皆完全不吸引。

■ 無論是現在播放的《拳王》,或10年前一套同名的劇集,在擂台上的動作設計一來不夠真實,二來不夠好看。《拳王》的真正噱頭,自然是拳賽較真實或較好看。一眾主角把身型練得夠壯了,但動作設計偏偏來得平淡,又怎較人投入?此外,泰拳師出賽時多要減磅,亦不會練至如「健美先生」的身型。

■ 電視台需要給予「武指」足夠時間設計好動作,要演員為所有動作都先練習好。從報道中,我們亦看到電視台都有這些事前基本演習,但暫時沒有系統化。最理想的做法,自然是把一套20集的劇集,如每一集至少有一場比較重要的「武打戲」,乾脆要「武指」先設計好,再要演員把這20場「武打戲」針對性練習純熟後,才正式開拍。

■ 此外,電視台的「武指」亦不妨多參考中外電影裡的經典武打場面,老實不客氣的把動作「抄」過來,某些動作怎樣做,鏡頭應該放到那裡,用什麼分鏡,都好好鑽研一番。舉例說,《殺手》及《拳王》皆有不少動作場面,反正「武指」的動作設計也不大吸引了,何不老老實實的向經典致敬,參考成功的「案例」?

■ 當然,《拳王》的另一大問題,就是劇情不合理,脫離現實。如果對拳擊界、泰拳界別稍有認識的觀眾也會知道,故事裡講述有人居然可以開拳館大富大貴,還開了20間分店,根本完全不切實際。在2000年初,確實有人把泰拳推廣給一般白領,助其減肥修身,曾財源滾滾,但也不可能一口氣開20間分店。近年,很多泰拳師傅都出來開店,競爭激烈,一直都是「僧多粥少」的局面,雖然有個別拳館會做得較佳,但要大富大貴着實不易。舉例說,有生意人在旺區開了拳館旗艦店,教授不同的武術,又有齊全的健身器材,但在疫情爆發前已倒閉。大家可以留意一下,即使是傳統的連鎖健身中心及瑜伽中心,又有多少可以屹立不倒?

除了以上的問題之外,香港在亞洲區的定位變得越來越不重要,亦影響了劇集的外銷能力。市場萎縮下,電視劇製作成本亦有壓力。香港的人口老化,社會向上流動性大減,亦見於電視台。現時,電視台的班底大概只粗分兩至三組,小生和花旦皆年逾四旬,極少年輕人可以入行。每一齣劇集都是由那十多位年過四十的演員來輪流擔正,對觀眾而言當然缺乏新鮮感。

當然,電視台也製作了《青年心城》及《香港愛情故事》,皆由年輕人擔當主角,也算是一個好開始。

文:寒柏

從事金融業,自由撰稿,醉心武俠小說創作;近期發表《汴京遊俠傳》、《獵頭交易》、《清明上河記》和《天人》等小說。著作還包括《金庸雅集:武學篇》和《金庸雅集:愛情、影視篇》等等。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